1、C.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,和他内心的闲适、自在、喜悦交融,构成一个完美诗境,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。
2、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。
3、(注释)渭川: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,经陕西,流入黄河。田家:农家。墟落:村庄。穷巷:深巷。野老:村野老人。倚杖:靠着拐杖。荆扉:柴门。雉雊(zhìgòu):野鸡鸣叫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雉之朝雊,尚求其雌。”蚕眠:蚕蜕皮时,不食不动,像睡眠一样。荷(hè):肩负的意思。即此:指上面所说的情景。式微:《诗经》篇名,其中有“式微,式微,胡不归”之句,表归隐之意。
4、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。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;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。
5、这是一首祝酒歌。前两句敬酒,后两句祝辞。话不多,却有味。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,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,在祝颂慰勉之中,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。
6、关键词类:主旨作用+结构作用;
7、末句照应开头,三句照应二句。在内容上,既是怀古,又是抒怀,情中有情,言外有意,在绝句中别树一格。
8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9、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
10、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,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。
11、“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”尘杂是指尘俗杂事,虚室就是静室。既是做官,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,许多无聊应酬吧。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,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。不过,最令作者愉快的,倒不在这悠闲,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。
12、夕阳啊无限美好,只不过接近黄昏。
13、渲染,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,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。烘托,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,使物象明显突出。
14、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”属“工对”中的“地名对”,极壮阔,极精整。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、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“辅”(护持、拱卫),气势雄伟,点送别之地。
15、迢递高城百尺楼,绿杨枝外尽汀洲。
16、又如《游园不值》: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这两句,以少胜多,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。这是化实为虚。
17、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18、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是出自唐·杜甫《望岳》。会当:唐人口语,意即“一定要”。凌:登上。这两句大意是: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,纵目四望,周围的群山便都拜倒在脚下,显得那样的矮小。~是杜甫名作《望岳》的末联,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。作者从孟子的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一语立意,想象登上泰山极顶后所见到的景象。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,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,勇于攀登,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,同时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。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诵,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。此诗被后人誉为“绝唱”并刻石为碑,立于泰山绝顶。。
19、①简答:为什么说《塞上听吹笛》的四句有“语意双关”的特点?
20、傍晚时心情不快,驾着车登上古原。
21、(1)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?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。
22、觉闻繁露坠,开户临西园。寒月上东岭,泠泠疏竹根。
23、如刘禹锡《石头城》: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24、落叶;秋季或秋收前。
25、(1)残阳照射在江面上,诗人不说“照”而说“铺”,有什么表达效果?
26、(4)正面描写———虚实结合
27、语言特色类:揭示语言特色+结合诗句具体分析+思想感情+作用效果;
1、人皆欲会说话,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;人皆欲多积财,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。赏析: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,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,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。
2、白日在高天,回光烛微躬。
3、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,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。
4、诗的颈联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感情的?请作简要分析。
5、诗歌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静的?“静”的内涵是什么的?
6、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,诗人用“胜绝”,愁亦绝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:美到极点,而忧愁也到极点,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,渲染了愁思,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。一经比较,两词意境深浅尽出。
7、“零落”、“成泥”、“碾作尘”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,反跌出“只有香如故”的可贵。作者以咏梅言志,花品人格融汇一体。
8、赏析:诗句吐露了李白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,点亮了全诗的主题。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,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,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。“折腰”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,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“归去来”。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,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。在封建社会,敢于这样想、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。李白说了,也做了,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。
9、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,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,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,其中一个“欲”字,运用拟人修辞方法,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。
10、(2)“边烽不过秦”上什么意思?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?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。
11、C(解析)C.“人生哲理”错。“此理将不胜,无为忽去兹”的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,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。所以,“此理”指的是上文饮酒言笑的田园生活,并不能理解为“人生哲理”。
12、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,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。
13、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14、形象类:找到诗句+分析基本含义(形象类型+特点)+为何要写(主旨)+作用效果;“术语”积累:孤寂冷清、恬静优美、雄浑壮阔、萧瑟凄凉,恬静安谧,雄奇优美,生机勃勃,富丽堂皇,肃杀荒寒,瑰丽雄壮,虚幻飘渺凄寒萧条…
15、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,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,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。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,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,可谓词浅情深,蕴含着不尽的意味。
16、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,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。
17、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18、诗人一开头,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,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,作为总背景,统摄全篇。接着,诗人一笔就落到“归”字上,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。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,直至沒入深巷。
19、“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”“明明如月,何时可掇”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”(《短歌行》)
20、答: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。用了对比的手法,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。
21、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22、如王维的《鸟鸣涧》: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23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,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,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,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24、然后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。这两句在诗歌的开头,一般是统领下文。开头两句提到“归”,先是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,接着描述了几幅与归相关的画面: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;麦地里的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归来;蚕儿吐丝作茧,营就自己的安乐窝,找到自己的归宿;农夫荷锄归家。
25、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。
26、《归园田居(其一)》,诗人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,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。诗中主要是以追悔开始,以庆幸结束,追悔自己“误落尘网”、“久在樊笼”的压抑与痛苦,中间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,田亩、草屋、榆柳、桃李、远村、近烟、狗吠、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给诗人带来了隐居生活的闲适。最后诗人庆幸自己终“归园田”,复“返自然”的惬意与欢欣,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,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。
27、归来池苑皆依旧,太液芙蓉未央柳。
1、(译文)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,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。白天柴门紧闭,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。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,把草拨开,和农民随意交往。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,只说田园桑麻生长。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,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。经常担心霜雪突降,庄稼凋零如同草莽。
2、“桑麻日已长,我土日已广”,桑麻渐渐长高,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,令人喜悦。
3、庭树不知人去尽,春来还发旧时花。
4、多少恨,昨夜梦魂中。还似旧时游上苑,车如流水马如龙。花月正春风。
5、如王维的《鸟鸣涧》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,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。在这春山中,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、夜的宁静里了。因此,当月亮升起,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,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,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,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,居然鸣叫起来。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,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,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。
6、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在茫茫秋月浸江,主客惨别的江岸,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,“忽闻水上琵琶声”,竟使“主人忘归客不发”,动心移情的音乐,不仅使人流连忘返,还诱得人们去“寻声暗问”,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。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,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。
7、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”见明·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。庭除:庭院,台阶。这两句大意是:黎明时分就要起来打扫庭院。早起打扫庭院,使家庭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,可以给家庭成员造成一种舒心愉悦的心境。同时,一个家庭的清沽与否,也显示着这个家庭的精神面貌。家庭的清洁,体现着家庭生活的和睦、严谨和有序。“黎明即起”,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,它可以去掉懒惰,培养人养成勤劳的好习惯。、勤劳、卫生,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。封建社会的人们把这两句话作为“治家格言”,今天我们以它来要求自己的家庭也同样是有益的。
8、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9、(注)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。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。